思想政治领域没有真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关键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思想汇 2019-09-03 06:3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耀 王建新
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具体来说,关键要在几个“气”上下功夫。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就思政课的主体素质、内容特质、原则要求和环境营造等内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具体来说,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气”上下功夫。

怀“才气”、抱“志气”、下“力气”,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

作为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执行者与实施者,思政课教师担负着新时代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志气”“才气”“力气”,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怀“才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思政课是一门贯通古今、融会东西、立足现实又放眼世界、启迪智慧又涤荡灵魂的课程,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环境的复杂化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才气”,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结构、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学本领、熟练的信息技能。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抱“志气”。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上好思政课有着较高的难度,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的高深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实践的负影响使得学生的道德知识习得与其道德行为输出呈现偏离性,社会大课堂的现实性增加了思政小课堂价值观的难教性,育人使命的艰巨性和大众对教师的期待性等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更多的责任与压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抱有昂扬的“志气”,即高远的使命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要筑牢使命之基,时刻保持政治清醒,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要磨炼理想之翼,紧跟时代发展研究学生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要锻造高雅大气的师德师风,用人格 “导之以德”,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学生“有耻且格”。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力气”。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升精神面貌、更好地承担使命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保持政治定力的脚力、观察时代形势的眼力、勤于思考研究的脑力和文风真实鲜活的笔力,要多说中国故事、多发中国声音、多展中国气派,以推动思政课不断走向“强起来”。

壮“底气”、接“地气”、聚“人气”,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是一门视域开阔、涵盖万千、内容充盈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育内容建设要坚持系统科学、通俗通彻的理念,既要有 “底气”和“地气”,也要有“人气”。

首先,思政课内容要壮“底气”。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底气是基本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于思政课内容而言,最基本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要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掌握群众”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政课内容必须要“彻底”并能“说服人”。思政课内容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与立场,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旗帜鲜明高扬马克思主义大旗,使思政课堂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输的“道场”,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夯实基”“掌好舵”。

其次,思政课内容要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接地气”是对人民立场的形象表达,体现在思政课内容建设中就是指思政课要能够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思政课内容研究不仅要“钻坚研微”,也要“深入人心”,只有走近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才能不断推进思政课内容“更新配方”“改良工艺”,才能够更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内化。

再次,思政课内容要聚“人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渠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作用,必须使思政课内容聚“人气”,即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代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思政课内容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方法论要求,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改“说教式”为“对话式”,转“接收式”为“探索式”;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行内容系统建设,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建设要求,“小火慢炖”、“细工久做”,使思政课能够伴随学生成长,见证学生成才,助力学生成功。

守“正气”、富“生气”、蕴“灵气”,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学原则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涵养青少年正确“三观”的灵魂课程。思政课要守好“责任田”就必须坚持方向性、适应性、辩证性的原则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首先,思政课原则要守“正气”。这里的“正气”是指思政课原则应当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鲜明的政治属性。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只有旗帜鲜明讲政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次,思政课原则要富“生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时代性,指出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活动准则,思政课必须充满“生气”,具有应变性、适应性与契合性。思政课教学只有饱含“生气” ,跟上时代“节奏”,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社会运行有效联动,才能真正被学生和时代认可与需要,才能实现新作为、创造新气象。

再次,思政课原则要蕴“灵气”。“灵气”本义是指较强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内蕴着灵动的辩证思维能力。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课程,诸多方面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原则充满“灵气”,饱含辩证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正是对“灵气”最为生动的诠释。

增“勇气”、强“锐气”、溢“香气”,全面改善思政课教学环境

当下,我们面对的教育环境纷繁复杂,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要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必须以“勇气”“锐气”“香气”创优思政课环境。

首先,批判错误思想要有“勇气”。 思想政治领域没有真空,正确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占领。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至关重要的场所,是敌对势力用思想、观念、舆论发起进攻的重要目标领域。如果对教学环境中的各种问题本着漠视、无视态度或者不敢发声,各种敌对势力就会趁虚而入,兴风作浪。为此,必须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断净化“杂音”,排除“噪音”,使错误思潮“无处容身”,让主旋律“入耳入心”。

其次,建设美好环境要有“锐气”。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青年气质的养成需要环境的浸润,思政课责无旁贷。锐者,锋利也。“锐气”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魄力,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拼劲,是“千磨万击,水滴石穿”的韧性。只有用迎难而上的锐气建设环境,敢于打破陈旧教条,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为思政课教学出新招、出亮招、出奇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最后,教学环境氛围要有“香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境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洋溢 “香气”,成为开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如加强校园文化的图像创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的一隅一景;组织开展参观革命博物馆和英雄遗址、重走长征路、学雷锋做好事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身心联动的实践审美;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创设声色俱全、动静结合、情理相间的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作者分别为8188cc威尼斯博士研究生,8188cc威尼斯常务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